第十一章 振興裝備制造業
第一節 振興重大技術裝備
努力突破核心技術,提高重大技術裝備研發設計、核心元器件配套、加工制造和系統集成的整體水平。加強組織協調,強化政策支持,依托重點工程,完善技術標準,在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、高效清潔發電與輸變電等領域研制一批對國家經濟安全、技術進步、產業升級有重大影響和帶動作用的重大技術裝備,引導形成一批集研發設計制造于一體、競爭力強的企業。
第二節 提升汽車工業水平
增強汽車工業自主創新能力,加快發展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汽車發動機、汽車電子、關鍵總成及零部件。發揮骨干企業作用,提高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占有率。鼓勵開發使用節能環保和新型燃料汽車。引導企業在競爭中兼并重組,形成若干產能百萬輛的企業。
第三節 壯大船舶工業實力
加強船舶自主設計能力、船用裝備配套能力和大型造船設施建設,優化散貨船、油船、集裝箱船三大主力船型,重點發展高技術、高附加值的新型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。在環渤海、長江口和珠江口等區域建設造船基地,引導其他地區造船企業合理布局和集聚發展。
專欄6 裝備制造業振興的重點
大型高效清潔發電裝備→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、超超臨界火電機組、燃氣-蒸汽聯合循環機組、整體煤氣化燃氣-蒸汽聯合循環機組、大型循環流化床鍋爐、大型水電機組及抽水蓄能機組、大型空冷機組、大功率風力發電機組等。
超高壓輸變電設備→掌握±500千伏直流和750千伏交流輸變電關鍵設備制造技術,開發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和±800千伏直流輸變電成套設備。
大型乙烯成套設備→推進百萬噸級大型乙烯成套設備和對二甲苯、對苯二甲酸成套設備的國產化。
大型煤化工成套設備→
煤炭液化和氣化、煤制烯烴等設備。
大型冶金設備→大型薄板冷熱連軋成套設備及涂鍍層加工成套設備等。
煤礦綜合采掘設備→大型煤炭井下綜合采掘、運輸提升和
洗選設備以及大型露天礦設備。
大型船舶裝備→大型海洋石油工程設備、30萬噸礦石和原油運輸船、萬標箱以上集裝箱船、液化天然氣運輸船等大型、高技術、高附加值船舶及大功率柴油機等配套裝備。
軌道交通裝備→掌握時速200公里及以上高速鐵路列車、新型地鐵車輛等裝備核心技術,實現產業化。
環保及資源綜合利用裝備→大氣污染治理、城市及工業污水處理、固體廢物處理等大型環保設備,海水利用、報廢汽車處理等資源綜合利用設備。
數控機床→提高大型、精密、高速數控裝備和數控系統及功能部件的水平。(未完待續)2006/03/16 16:46
(兩會授權發布)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(6)
第十二章 優化發展能源工業
堅持節約優先、立足國內、煤為基礎、多元發展,優化生產和消費結構,構筑穩定、經濟、清潔、安全的能源供應體系。
第一節 有序發展煤炭
加強煤炭資源勘探,統籌規劃,合理開發,提高回采率,減少煤炭開采對生態環境的影響。建設大型煤炭基地,鼓勵煤炭企業聯合重組,引導形成若干產能億噸級的企業。鼓勵有優勢的煤炭企業實行煤電聯營或煤電運一體化經營。調整改造重組中小煤礦,依法關閉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、破壞資源和環境的煤礦。
加強煤礦瓦斯綜合治理,加快煤層氣開發利用。加強煤炭清潔生產和利用,鼓勵發展煤炭洗選及低熱值煤、煤矸石發電等綜合利用,開發推廣高效潔凈燃燒、煙氣脫硫等技術。發展煤化工,開發煤基液體燃料,有序推進煤炭液化示范工程建設,促進煤炭深度加工轉化。
第二節 積極發展電力
以大型高效環保機組為重點優化發展火電。建設大型超超臨界電站和大型空冷電站。
推進潔凈煤發電,建設單機60萬千瓦級循環流化床電站,啟動整體煤氣化燃氣-蒸汽聯合循環電站工程。鼓勵發展坑口電站,建設大型煤電基地。適度發展天然氣發電。加快淘汰落后的小火電機組。
在保護生態基礎上有序開發水電。統籌做好移民安置、環境治理、防洪和航運。建設金沙江、雅礱江、瀾滄江、黃河上游等水電基地和溪洛渡、向家壩等大型水電站。適當建設抽水蓄能電站。
積極推進核電建設。重點建設百萬千瓦級核電站,逐步實現先進壓水堆核電站的設計、制造、建設和運營自主化。加強核燃料資源勘查、開采、加工工藝改造以及核電關鍵技術開發和核電人才培養。
加強電網建設。建設西電東送三大輸電通道和跨區域輸變電工程,擴大西電東送規模,繼續推進西電東送、南北互濟、全國聯網。加強區域、省級電網建設,同步發展輸配電網絡,加強城鄉電網建設和改造,完善城鄉配電網絡,擴大供電范圍,確保供電安全。
第三節 加快發展石油天然氣
加大石油天然氣資源勘探力度。加強油氣資源調查評價,擴大勘探范圍,重點開拓海域、主要油氣盆地和陸地油氣新區,
開展煤層氣、油頁巖、油砂、天然氣水合物等非常規油氣資源調查勘探。推進油氣勘探開發主體多元化。
第一節 優先發展交通運輸業
統籌規劃、合理布局交通基礎設施,做好各種運輸方式相互銜接,發揮組合效率和整體優勢,建設便捷、通暢、高效、安全的綜合運輸體系。
加快發展鐵路運輸。重點建設客運專線、城際軌道交通、
煤運通道,初步形成快速客運和煤炭運輸網絡。擴展西部地區路網,強化中部地區路網,完善東部地區路網。加強集裝箱運輸系統和主要客貨樞紐建設。建設鐵路新線1.7萬公里,其中客運專線7000公里。
進一步完善公路網絡。重點建設國家高速公路網,基本形成國家高速公路網骨架。繼續完善國道、省道干線公路網絡,打通省際間通道,發揮路網整體效率。公路總里程達到230萬公里,其中高速公路6.5萬公里。
積極發展水路運輸。完善沿海沿江港口布局,
重點建設集裝箱、煤炭、進口油氣和鐵礦石中轉運輸系統,擴大港口吞吐能力。改善出?诤降,提高內河通航條件,建設長江黃金水道和長江三角洲、珠江三角洲高等級航道網。推進江海聯運。
優化民用機場布局。擴充大型機場,完善中型機場,增加小型機場,提高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機場密度。完善航線網絡。建設現代化空中交通管理系統。
專欄7 交通基礎設施重點工程
鐵路→建設北京至上海、北京至廣州至深圳、哈爾濱至大連、鄭州至西安、上海至寧波至深圳、南京至武漢至成都等客運專線,北京至天津、上海至南京、上海至杭州、南京至杭州、廣州至珠海等城際軌道交通,向塘至湄州灣、蘭州至重慶、
太原至中衛(銀川)鐵路和青藏鐵路延伸線,大同至秦皇島、朔州至黃驊鐵路擴能改造。
公路→建設北京至上海、北京至福州、北京至香港(澳門)、北京至昆明、北京至哈爾濱、沈陽至?凇^至茂名、青島至銀川、南京至洛陽、上海至西安、上海至重慶、上海至昆明、福州至銀川、廣州至昆明等高速公路。
港口→建設大連、唐山、天津、青島、上海、寧波-舟山、福州、廈門、深圳、廣州、湛江及防城等沿海港口的煤炭、進口油氣、進口鐵礦石中轉運輸系統和集裝箱運輸系統。
適時建設華東、華南地區煤炭中轉儲存基地。
水運→建設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三期工程、珠江口出海航道工程,長江水系、珠江水系和京杭運河航道整治工程,加快重慶、武漢、南京等內河港口建設。
機場→擴建北京、上海、廣州、杭州、成都、深圳、西安、烏魯木齊、鄭州、武漢等機場,遷建昆明、合肥等機場,在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新建支線機場。
優化運輸資源配置。強化樞紐銜接和集疏運配套,促進運輸一體化。開發應用高速重載、大型專業化運載、新一代航行系統等高新技術,推廣集裝箱多式聯運和快遞服務。應用信息技術提升運輸管理水平,推廣智能交通運輸體系。發展貨運代理、客貨營銷等運輸中介服務。建設上海、天津、大連等國際航運中心。
第一節 推進西部大開發
西部地區要加快改革開放步伐,通過國家支持、自身努力和區域合作,增強自我發展能力。堅持以線串點,以點帶面,依托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線,實行重點開發。
加強基礎設施建設,建設出境、跨區鐵路和西煤東運新通道,建成“五縱七橫”西部路段和八條省際公路,建設電源基地和西電東送工程。鞏固和發展退耕還林成果,繼續推進退牧還草、天然林保護等生態工程,加強植被保護,加大荒漠化和石漠化治理力度,加強重點區域水污染防治。加強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保護和建設。支持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,大力發展特色產業,加強清潔能源、優勢礦產資源開發及加工,支持發展先進制造業、高技術產業及其他有優勢的產業。加強和改善公共服務,優先發展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,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,推進人才開發和科技創新。建設和完善邊境口岸設施,加強與毗鄰國家的經濟技術合作,發展邊境貿易。落實和深化西部大開發政策,加大政策扶持和財政轉移支付力度,推動建立長期穩定的西部開發資金渠道。
第二節 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
東北地區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國有企業改革改組改造,在改革開放中實現振興。發展現代農業,強化糧食基地建設,推進農業規;、標準化、機械化和產業化經營,提高商品率和附加值。建設先進裝備、精品鋼材、石化、汽車、船舶和農副產品深加工基地,發展高技術產業。建立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和衰退產業援助機制,抓好阜新、大慶、伊春和遼源等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,
搞好棚戶區改造和采煤沉陷區治理。加強東北東部鐵路通道和跨省區公路運輸通道等基礎設施建設,加快市場體系建設,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。擴大與毗鄰國家的經濟技術合作。加強黑土地水土流失和東北西部荒漠化綜合治理。支持其他地區老工業基地的振興。
第三節 促進中部地區崛起
中部地區要依托現有基礎,提升產業層次,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,在發揮承東啟西和產業發展優勢中崛起。加強現代農業特別是糧食主產區建設,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,增強糧食等大宗農產品生產能力,促進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。
支持山西、河南、安徽加強大型煤炭基地建設,發展坑口電站和煤電聯營。加快鋼鐵、化工、有色、建材等優勢產業的結構調整,形成精品原材料基地。支持發展礦山機械、汽車、農業機械、機車車輛、輸變電設備等裝備制造業以及軟件、光電子、新材料、生物工程等高技術產業。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,重點建設干線鐵路和公路、內河港口、區域性機場。加強物流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,完善市場體系。
第四節 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
東部地區要率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,率先實現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和增長方式轉變,率先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,在率先發展和改革中帶動幫助中西部地區發展。加快形成一批自主知識產權、核心技術和知名品牌,提高產業素質和競爭力。優先發展先進制造業、高技術產業和服務業,著力發展精加工和高端產品。促進加工貿易升級,積極承接高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轉移,提高外向型經濟水平,增強國際競爭力。加強耕地保護,發展現代農業。提高資源特別是土地、能源利用效率,加強生態環境保護,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。繼續發揮經濟特區、上海浦東新區的作用,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,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,帶動區域經濟發展。(未完待續)2006/03/16 16:59
(兩會授權發布)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(9)
第六篇 建設資源節約型、環境友好型社會
落實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,建設低投入、高產出,低消耗、少排放,能循環、可持續的國民經濟體系和資源節約型、環境友好型社會。
第二十二章 發展循環經濟
堅持開發節約并重、節約優先,按照減量化、再利用、資源化的原則,在資源開采、生產消耗、廢物產生、消費等環節,逐步建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。
第一節 節約能源
強化能源節約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導向,加大節能力度。通過優化產業結構特別是降低高耗能產業比重,實現結構節能;通過開發推廣節能技術,實現技術節能;通過加強能源生產、運輸、消費各環節的制度建設和監管,實現管理節能。突出抓好鋼鐵、有色、煤炭、電力、化工、建材等行業和耗能大戶的節能工作。加大汽車燃油經濟性標準實施力度,加快淘汰老舊運輸設備。制定替代液體燃料標準,積極發展石油替代產品。鼓勵生產使用高效節能產品。
專欄10 節能重點工程
低效燃煤工業鍋爐(窯爐)改造→采用循環流化床、粉煤燃燒等技術改造或替代現有中小燃煤鍋爐(窯爐)。 區域熱電聯產→發展采用熱電聯產和熱電冷聯產,將分散式供熱小鍋爐改造為集中供熱。
余熱余壓利用→在鋼鐵、建材等行業開展余熱余壓利用。
節約和替代石油→在電力、交通運輸等行業實施節油措施,
發展煤炭液化、醇醚類燃料等石油替代產品。
電機系統節能→在煤炭等行業進行電動機拖動風機、水泵系統優化改造。
能量系統優化→在石化、鋼鐵等行業實施系統能量優化,使企業綜合能耗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。
建筑節能→嚴格執行建筑節能設計標準,推動既有建筑節能改造,推廣新型墻體材料和節能產品等。
綠色照明→在公用設施、賓館、商廈、寫字樓以及住宅中推廣高效節電照明系統等。
政府機構節能→政府機構建筑按照建筑節能標準進行改造,在政府機構推廣使用節能產品等。
節能監測和技術服務體系建設→更新監測設備,加強人員培訓等。
第二節 節約用水
發展農業節水,推進雨水集蓄,建設節水灌溉飼草基地,提高水的利用效率,基本實現灌溉用水總量零增長。重點推進火電、冶金等高耗水行業節水技術改造。抓好城市節水工作,強制推廣使用節水設備和器具,擴大再生水利用。加強公共建筑和住宅節水設施建設。積極開展海水淡化、海水直接利用和礦井水利用。
第三節 節約土地
落實保護耕地基本國策。管住總量、嚴控增量、盤活存量,控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規模。建立健全用地定額標準,推行多層標準廠房。開展農村土地整理,調整居民點布局,控制農村居民點占地,推進廢棄土地復墾?刂瞥鞘写髲V場建設,發展節能省地型公共建筑和住宅。到2010年實現所有城市禁用實心粘土磚。
第四節 節約材料
推行產品生態設計,推廣節約材料的技術工藝,鼓勵采用小型、輕型和再生材料。提高建筑物質量,延長使用壽命,提倡簡約實用的建筑裝修。推進木材、金屬材料、水泥等的節約代用。禁止過度包裝。規范并減少一次性用品生產和使用。
第五節 加強資源綜合利用
抓好煤炭、黑色和有色金屬共伴生礦產資源綜合利用。
推進粉煤灰、煤矸石、冶金和化工廢渣及尾礦等工業廢物利用。推進秸稈、農膜、禽畜糞便等循環利用。建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,推進廢紙、廢舊金屬、廢舊輪胎和廢棄電子產品等回收利用。加強生活垃圾和污泥資源化利用。
推動鋼鐵、有色、煤炭、電力、化工、建材、制糖等行業實施循環經濟改造,形成一批循環經濟示范企業。在重點行業、領域、產業園區和城市開展循環經濟試點。發展黃河三角洲、三峽庫區等高效生態經濟。
第二十七章 加快科學技術創新和跨越
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,按照自主創新、重點跨越、支撐發展、引領未來的方針,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,不斷增強企業創新能力,加強科技與經濟、教育的緊密結合,全面提高科技整體實力和產業技術水平。
第一節 大力推進自主創新
加強基礎研究、前沿技術研究和社會公益性技術研究,在信息、生命、空間、海洋、納米及新材料等領域超前部署,集中優勢力量,加大投入力度,力爭取得重要突破。適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,啟動一批重大科技專項,在能源、資源、環境、農業、信息、健康等領域加強關鍵技術攻關,實現核心技術集成創新與跨越。實施重大產業技術開發專項,促進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。
專欄14 重大科技專項與重大科技基礎設施
核心電子器件、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礎軟件→開發高端電子通用器件和高可信網絡化基礎軟件,信息安全所需芯片和器件等關鍵技術。
極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技術及成套工藝→開發60納米至45納米高速、低功耗芯片和新型硅基集成電路的制造工藝技術,核心集成電路裝備技術。
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→開發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絡、終端與應用技術。
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技術→開發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成套技術,研究數字化與智能化控制單元。
大型油氣田及煤層氣開發→開發特殊地質條件下油氣資源工業化開采成套技術。
大型先進壓水堆及高溫氣冷堆核電站→開發百萬千瓦級大型先進壓水堆核電設計技術和20萬千瓦級模塊式高溫氣冷堆商業化技術。
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→研究典型流域水污染控制、湖泊富營養化防治和水環境生態修復等關鍵技術。
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→開發功能基因克隆與驗證、規;D基因操作等核心技術,建立和完善優異種質創新、新品種培育和規;品N三大技術平臺。
重大新藥創制→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市場競爭力的新藥,建立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發平臺。
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→構建艾滋病、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的有效防控技術體系,研制高效特異性診斷試劑、疫苗和藥物及檢測技術。
大型飛機→開發大型飛機設計與制造成套技術。
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→開發基于衛星、飛機和平流層飛艇的高分辨率先進觀測技術,建立對地觀測數據中心及重點應用系統。
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→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以及空間飛行器交會對接重大技術,建立具有一定應用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、長期在軌自主飛行的空間實驗室。開發月球探測關鍵技術,建立月球探測工程系統。
重大科技基礎設施→建設散裂中子源、強磁場裝置、大型天文望遠鏡、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、航空遙感系統、結冰風洞、大陸構造環境監測網絡、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評價設施、蛋白質科學研究設施、子午工程、地下資源與地震預測極低頻電磁探測網、農業生物安全研究設施等。
堅持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并重,繁榮和發展哲學社會科學。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,構建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,積極推動理論創新,進一步發揮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促進作用。促進自然科學與哲學社會科學的結合。
第四十一章 加強公共安全建設
完成改革和發展的任務,必須保持長期穩定的社會環境。要強化全社會公共安全意識,加強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建設,提高公共安全保障水平,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,確保社會穩定。
第一節 增強防災減災能力
加強防洪減災薄弱環節建設,重點加強大江大河綜合治理、病險水庫除險加固、蓄滯洪區建設和城市防洪,增強沿海地區防臺風、風暴潮、海嘯的能力。加強對滑坡、泥石流和森林、草原火災的防治。提高防洪減災預警和指揮能力,建立洪水等災害風險管理制度和防洪減災保障制度。加強對三峽庫區等重點地區地質災害的防治。完善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。加強城市群和大城市地震安全基礎工作,加強數字地震臺網、震情、災情信息快速傳輸系統建設,實行預測、預防、救助綜合管理,提高地震綜合防御能力。
第二節 提高安全生產水平
堅持安全第一、預防為主、綜合治理,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,強化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,健全安全生產監管體制,嚴格執行重大安全生產事故責任追究制度。加強安全生產科研開發、監管監察和支撐體系建設。實施重大危險源普查和監測監控,加大安全設施投入,搞好隱患治理和安全技術改造。嚴格執行安全生產許可制度,
加強煤炭等高危行業和重點領域的安全生產,抓好非煤礦山、特種設備、危險化學品、煙花爆竹、建筑施工、道路交通和人員密集場所消防安全等的專項整治。強化交通、消防基礎設施建設和安全監管。培育和規范安全生產中介機構。加強安全生產宣傳教育培訓。建立安全生產指標考核體系,到201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5%,工礦商貿就業人員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25%。
專欄18 中央政府投資支持的重點領域
新農村建設→普及和鞏固農村義務教育,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,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,飲水安全,農村公路,沼氣等可再生能源,農村電網,農村公共文化,優質糧食產業工程,沃土工程,植保工程,灌區建設,動物防疫體系及種養業良種工程等。
公共服務→義務教育、中等職業教育和勞動力技能培訓,重大疾病防治體系,基層公共衛生、社會福利、公共文化和體育設施,公檢法司基礎設施,就業服務,社區服務,食品藥品安全監管設施,安全生產監管、
煤礦安全監察設施及支撐體系,防洪、氣象、地震等防災減災,
采煤沉陷區治理,貧困地區以工代賑和易地扶貧,生態移民,民族地區和邊疆地區發展等。
資源環境→能源和重要礦產資源地質勘查,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,環境污染治理,節能節水節地,循環經濟示范等。
自主創新→知識創新工程,重大科學工程及科技基礎設施,高技術產業化,重大技術裝備自主研發及國產化,資源節約技術研發和推廣等的示范。
基礎設施→國家鐵路、國家高速公路、重要港口和航道、樞紐機場和重要支線機場、空管設施,南水北調、大江大河治理等重大水利工程,信息化和信息安全基礎設施,戰略物資儲備,可再生能源,城市供水管網、燃氣和集中供熱設施,城鎮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等。